日期:2018/10/11 浏览: 302人评论
1985年4月1日
是中国专利法实施的第一天
在这一天
中国第一件专利申请被提交
是谁提交了这件专利呢?
这件专利的诞生又有怎样的故事呢?
让我们一起解密
走进泛黄年代
· 正 · 文 · 来 · 啦 ·
2018年1月26日早8点,国家知识产权局专利局专利受理大厅一切准备工作刚刚就绪,开始一天的业务,一位老人已经伴着金色的朝阳等在那里专利申请。
在中国,提起专利,有一个绕也绕不过去的名字,他就是胡国华专利申请。1985年4月1日是中国专利法实施的第一天,航空航天工业部207所工程师胡国华在当时的中国专利局专利申请受理处提交了中国第一件专利申请,并在当年获得授权,发明专利证书上的专利号为“85100001.0”专利申请。
(2018年1月,胡国华在专利受理大厅填写缴费单)
胡国华此次前来专利受理大厅是为了给他新获得的两件发明专利缴费专利申请。按照微信上知识产权代理服务机构写明的注意事项,在详细咨询工作人员后,胡国华认真填写好缴费清单,完成了这次缴费专利申请。
获得我国首件专利
尽管已经过去30余年,也对人讲过无数次,但回忆起自己提交第一件专利申请时的情景,胡国华依旧难掩激动与自豪之情专利申请。
(1985年4月1日,胡国华(右)提交了中国第一件专利申请)
当年,在中国专利局查阅资料时,胡国华得知中国将实施专利法并开始接收专利申请,当时就有了争取提交第一件专利申请的念头专利申请。他翻阅了相关资料,了解到专利需要新颖性、创造性和实用性专利申请。他翻阅了相关资料,了解到专利需要新颖性、创造性和实用性。“我当时已有的创新成果很多通过展览、学术论文等方式公开了,已不符合专利新颖性原则,因此,只能从最新的创新成果中入手。”胡国华说。一番考虑过后,最终选定了他研发的一种现代光学图像处理技术。
离我国正式受理专利申请还有3天,带着准备提交的专利申请材料,胡国华来到中国专利局。彼时,专利受理处前的小院已经有不少人在此等候。胡国华随后回到所里,准备了一块牌子,写上了“申请专利在此排队,第一名航天工业部第二研究院二○七所”的字样,挂在专利申请处门口,就这样他的身后就形成了一条队伍。在等待了三天三夜后,胡国华第一个提交了发明专利申请。
这件发明专利申请名称为“可变光学滤波实时假彩色显示装置”,在1985年12月获得授权,发明人是胡国华等2人,专利权人为航天工业部第二研究院207所。胡国华介绍,该装置能够实现实时显示按空间频率增强的假彩色图像,获取更多信息,从而可以用于分析卫星图片。
“专利法的实施承认了知识的价值,对于激励创新发挥了巨大作用。”胡国华回忆,在专利法实施之前,绝大部分人对知识产权不了解,国家单位之间只要开介绍信就可以互相学习技术。虽然这样有助于技术的传播推广,但会挫伤创新者的热情,长此以往会阻碍我国科技创新的步伐。胡国华认为,专利法的实施是对科研工作者创新创造劳动的肯定。“年轻人有了自己的发明创造、提交了专利申请,一样可以承担大型的科研项目。”
改革开放迎来机遇
在胡国华看来,能够成为我国第一件专利发明人非常“幸运”。这份“幸运”来自我国改革开放对科技人员的“松绑”,也来自他自身立足应用、创新不辍的执著。“在很大程度上,科技创新是需要服务人们的生产生活的,改革开放肯定了科研的价值,也活跃了僵化的思维模式,逐渐疏通了科技成果转化的道路。”胡国华深有感触地说。
1978年,是我国改革开放的开端。在原航空部第二研究院207所从事光学研究的胡国华发现,随着对光学前沿技术研究的深入,原有的实验设备已经不能满足科研所需,而从国外进口则会耗费国家紧缺的外汇。于是,他决定用自己的业余时间设计一套现代光学实验装置。
(2018年5月,胡国华展示组装完成的太阳光模拟器)
每天下班后,胡国华一回到家就迫不及待地开始对实验装置的研究。仅一年,胡国华完成了“全息照相和光学信息处理实验系统”的设计。这套装置包括光学镜头、镜片、调节架、防震动工作台等60余个部件。设计有了,如何制作出来?当时的胡国华并没有足够资金。他联系了上海复旦大学和浙江大学的光学实验室,两所大学知道后都十分欣喜,表示愿意购买。吃下“定心丸”,胡国华牵线相关工厂与两所大学签了合同,设备得以生产。1979年,该装置被制作了出来。彼时恰逢国防科学技术工业委员会下发文件,鼓励下属单位制造民品,胡国华遂把这套设备贡献给单位,成为所里的“1号民品”。
然而,当时的他也面临着需要实验场地与研究经费的难题。一名新华社记者获知,在新华社内参上反映了这一情况。邓小平看到后,立即做出批示:“这样的好事,为什么没有得到国防科工委的注意和重视,所需不多,要求不高,国防科工委内部应该可以解决。”
这让胡国华受到了莫大的鼓舞。“一个科研任务,其中必定包含新技术、全球尚属先进甚至空白的技术。在完成这些任务的同时,对其中的某些技术稍加转向、补充,就能成为一种民用急需的新产品、新技术,这几乎不需要额外的经费、设备等条件,而这些研究,民用单位往往无力独立完成。这就需要单位提倡鼓励,科研人员勇于开发,让研究成果对国家产生更多社会与经济效益。”1984年9月,胡国华在一份单位内部的交流材料中这样写道。
为了让自己在研究所里的创新成果在社会更多领域得到更广泛应用,1986年,胡国华向单位递交了外聘申请书,获得批准后停薪留职进入市场谋求发展。在此之后,胡国华为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烟草专卖局设计了激光图像防伪标志、为医院设计了治疗近视眼的激光手术设备……寓研究于应用,胡国华在第一号专利之后的30年里,提交了近30件专利申请,10余件专利获得授权。
坚持创新从不言老
退休后的胡国华曾随家人迁居美国,但后来还是放弃了美国的绿卡回国继续创新。“我的研究可以解决实际问题,比什么都高兴。”胡国华说。他注册公司,为的是依旧搞科研。
闲聊间,胡国华带记者来到了位于北京市昌平区沙河镇的设备组装工厂。因为膝部伤病,胡国华脚步显得有些蹒跚。此时正是北京最冷的时节,安装地点是一间没有空调和暖气的简易厂房,由于遮住了阳光,厂房内甚至比外面更冷几分,记者一进入已经瑟瑟发抖。胡国华就在这里与两个工人开始对太阳模拟器发光设备进行组装。
(2007年5月,胡国华与航天科工集团207所
合作共同开发研制用于航天技术的巨形反光镜)
“这个光源要有倾斜度,安装时比较麻烦,需要拆开以后放上去,固定后锁死。”“两部高的放这边,矮的放那边。”……一边安装,胡国华一边指导工人的动作,确保准确度。设备测试时的灯光映衬出老人一丝不苟的面庞。设备安装成功,两位年轻工人都已经略显疲惫,胡国华依旧十分精神。随后,他又驱车远赴丰台的光学厂,这里直径1米的太阳光反射镜已经按照胡国华的设计制造完成。“有些问题,如果没有技术支撑,即使有大量资金也不一定能解决。胡老师往往用最简单的方法就让它们迎刃而解。”该光学厂厂长常悦说。
4个月后,胡国华赴南京完成这套太阳光模拟器的全部组装,交付合同单位。胡国华介绍:“太空中飞行的卫星、火箭残片等在太阳光照射后反射到地面上,可以看到无数不同图形。要了解他们在太阳光照射下所呈现图像的情况,为天文观测作参考,就可以运用这套设备进行实验。”
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这是我完成的最后一个项目了,我打算年纪更大之后在江苏老家定居,那就真要退下来了。”胡国华语气中依旧有着对科技创新的眷恋。“以后就不进行科技研究了?”“那也不一定,也许有新的科技问题找到我,感兴趣的话还是会研究。”
专利对于个人有什么益处,对公司未来的发展有什么好处?...
告别“QS” 10月1日之后全面使用“SC”证...
“QS”标志将退出历史舞台,10月起购买食品要认清“SC”编...
QS正式退出食品认证,这些你了解吗?...
企业如何通过商品售后服务评价体系认证...
知识点!商品售后服务认证与管理体系认证的区别?...
专注工商财税服务10余年
客户信息严格保密,产品价格透明合理
一对一专业办事员贴心费服务
自营品牌,售后问题处理更及时